最近,一个名为“黑镜”的西方黑客组织,公开了俄罗斯军工巨头“国家技术集团(Rostec)”的一份内部机密文件。该文件揭露了印度海军使用的俄罗斯米格-29K舰载战斗机所搭载的甲虫-ME雷达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炒股配资官方平台,特别是在数据伪造和可靠性方面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问题似乎被俄罗斯方面有意隐瞒。
根据文件内容,甲虫-ME雷达的制造商——俄罗斯法佐特龙公司,曾伪造了雷达的性能报告,夸大了其可靠性,且掩盖了雷达存在的多项硬件和软件缺陷。文件显示,这款雷达的发射机功率模块频繁出现烧毁现象。2016年时,雷达平均每工作97小时就会出现一次故障,之后情况进一步恶化,平均工作60小时就会发生一次故障,而合同要求其无故障时间间隔应至少达到150小时,明显无法达标。
展开剩余78%更严重的是,雷达的对空探测能力也被严重虚标。根据合同,甲虫-ME雷达对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应达到120公里,但在实际测试中,其最大探测距离仅为85公里。即使在没有电磁干扰的环境下,性能也远未达到要求。而一旦遭遇电磁干扰,探测距离则会急剧下降,缩短到40公里以内,根本无法支持超视距空战。此外,合同中承诺的“能够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引导攻击4个”这一关键指标,实际上也未能实现。实际操作中,雷达最多只能跟踪8个目标,且引导攻击的能力降至2个,且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锁定目标后信号丢失的情况。
从这些信息来看,印度海军的米格-29K舰载机在过去十多年里,雷达系统几乎无法正常使用。许多时候,这些战机只是“停机待修”的状态,即使被勉强投入使用,也只能算是“视力不佳”的“瞎子”。
此外,文件还披露了俄方在交付前的验收测试中,曾通过人为提高雷达功率和简化测试条件等手段,伪造了相关数据,掩盖了这些致命缺陷。
得知这些真相后,印度方面的反应复杂而矛盾。最初,印度海军试图低调处理这一问题,私下与俄罗斯进行交涉,要求赔偿并改进技术。然而,俄罗斯方面以“已过保修期”和“操作不当”为由拒绝承担责任。印度的审计部门发布了报告,间接表明米格-29K的实际性能远低于预期,雷达系统存在持续的技术问题,但报告由于装备更新压力,最终仍将其定性为“技术上可接受”。
更加讽刺的是,印度海军已经接收了所有订购的米格-29K战机,并签署了相关验收文件,现在再想追究责任却已陷入被动,只能启动自行研发替代雷达的计划。但由于技术储备不足,这一计划也面临巨大挑战,印度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至于俄罗斯在明知甲虫-ME雷达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出口,背后有多种原因。首先是经济压力。米格公司长期资金短缺,印度在2004年签订的米格-29K采购合同,实际上为米格公司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。为了维持生计,俄罗斯只能隐瞒这些技术缺陷。其次是俄罗斯对印度军售的惯性思维,俄罗斯清楚地知道印度军工体系相对薄弱,且对俄制装备依赖性很强。即便这些装备存在缺陷,印度最终也可能选择继续使用并进行维修,而非完全放弃。俄罗斯此前也曾经历类似的情况,苏-30MKI就曾在雷达不完善的情况下出口印度,导致印度空军初期也面临不少问题。
从历史角度来看,中国当初没有考虑引进米格-29K,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。2000年代初,中国在改造“瓦良格”号航母时,曾考察过苏-33舰载机,俄罗斯也曾推荐米格-29K,但中国果断拒绝了。主要原因是米格-29K的性能无法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。作为一款中型舰载机,米格-29K的作战半径仅为800公里,无法有效支撑航母编队的防空和打击任务;加上其载弹量受到滑跃起飞限制,严重影响了战机的战斗力。更重要的是,米格-29K的航电系统和雷达存在明显短板,无法满足中国海军的高标准要求。最终,中国选择了以苏-33为原型,研发了自主的歼-15重型舰载机,成功避免了对俄制舰载机的依赖。
如今,印度海军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代价。米格-29K舰载机因雷达故障,根本无法发挥作战能力,常常处于维修状态,出勤率低,导致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和“维克兰特”号航母的战斗力大打折扣。只有等到法国阵风M舰载机交付后,印度海军才能稍有起色。
从中印舰载机的发展路径来看,中国坚持自主研发的战略,显然具有远见。中国不仅成功避开了俄制装备的“坑”,还建立了完整的自主舰载机研发体系,保障了自身的技术独立。而印度则长期依赖俄罗斯的军火供应,至今仍在舰载机问题上步履维艰。这一事件再次证明,军事装备的核心技术无法通过购买获得,过度依赖他国最终会付出惨痛代价。幸运的是,中国早早意识到这一点,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