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 月的杭州,梧桐叶在街头铺成金色地毯北京配资公司,我们 55 人的艺术考察团收拾画具时,窗外的细雨正织着江南的缠绵。6 天的三清山之行,要在云海与奇石间捕捉自然的笔触,由方诚旅游(上饶)国际旅行社安排的行程,像一幅留白恰到好处的水墨画,让画笔与山水的相遇,从容又深刻。
南清园:晨雾里的线条课
抵达三清山的首个清晨,我们被窗外的微光唤醒。住宿的酒店距南清园景区入口仅百米,推窗可见玉京峰的轮廓在薄雾中起伏,美术系教授周老师忍不住赞叹:“这才是最生动的构图范本。” 旅行社为每人准备的考察手册里,标注着每日最佳写生时段 ——6:30 至 8:00 的 “黄金光影期” 被红笔圈出,旁边附着简易地形图,标出了 “适合画云海”“适合画松姿” 的具体点位。
南清园的徒步路线被设计成 “移步换景” 的写生走廊。在神龙谷观景台,晨雾正从谷底漫上来,将花岗岩峰林晕染成淡墨色,油画组的同学们迅速支起画架,颜料在画布上晕开时,云雾恰好掠过 “巨蟒出山” 的石尖,像给笔尖添了灵动的韵脚。水彩组则偏爱西海岸的悬空栈道,这里的松树多横斜生长,枝干在风中舒展的姿态,被速写本定格成倔强的线条。
导游小陈是美术专业出身,总能精准捕捉创作需求。看到有人对着 “神龙谷瀑布” 蹙眉,她轻声提醒:“逆光时水花会泛银光,等太阳再升高些试试。” 她背着的帆布包里,装着备用画纸、胶带和便携水彩盒,“知道你们总爱忘带这些小东西”。中午在杜鹃谷休息时,她带来的热姜茶驱散了山风的凉意,保温桶旁摆着的本地板栗,成了大家速写的意外模特。
展开剩余69%玉京峰:云海中的色彩实验
登玉京峰的那天,恰逢雨后初晴。凌晨五点,景区专车已在酒店门口等候,小陈笑着说:“今天给大家留足 4 小时,不用赶时间。” 缆车上升时,窗外的云海翻涌如浪,车厢里的惊叹声此起彼伏,有人隔着玻璃临摹云的肌理,铅笔在速写本上划出轻盈的弧线。
山顶的观景平台被我们 “占领” 时,朝阳正刺破云层。周老师指着佛光乍现时的光晕,给学生们讲解伦勃朗式用光:“你看岩石的暗部与云的亮部,天然形成了黄金分割的明暗对比。” 摄影组的三脚架在晨光中排成整齐的队列,快门声与风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。有位同学的相机镜头起了雾,小陈立刻从包里掏出镜头布,“这是防雾的,在潮湿的山顶特别管用”。
午餐在海拔 1800 米的休息站,落地窗外就是 “五指峰” 的全貌。旅行社特意准备了可折叠的画架式餐桌,大家边吃干粮边讨论构图,有人说峰峦的层次感像黄宾虹的积墨,有人觉得云雾的流动堪比莫奈的睡莲。周老师翻看着同学们的画稿,突然指着远处的山坳:“那里的光影每十分钟变一次,值得守着画。”
三清宫:古观里的意境课
转场三清宫景区的路上,秋阳透过松针在石阶上绣出斑驳的图案。这座隐于山林的古观,青砖灰瓦与周围的苍松怪石浑然一体,书法组的成员立刻被门楣上的题字吸引,宣纸铺在石桌上时,道士们晨练的太极招式,恰好成了 “力透纸背” 的生动注解。
在三清宫的偏院,我们遇到了研究道教美学的老道长。他指着院中的 “太极池” 说:“你们画山水,要学这池水,看似静止,底下却藏着流转的生机。” 这句话让油画组的小张顿悟,她撕掉画了一半的 “老道拜月”,重新落笔时,给岩石的阴影里加了几缕流动的云气。
傍晚的 “自然调色盘” 分享会在观前的晒谷场举行。大家围着篝火展示当日作品,有人用松果蘸颜料拓印出山石的纹理,有人将枫叶碾碎当天然胭脂红。小陈带来的投影仪,把同学们的画稿投射在古老的围墙上,现代笔触与千年道观的轮廓重叠时,仿佛听见画笔与时光的对话。
返程前的笔触
离别的前一天,我们在西海岸的 “回音壁” 前举办小型画展。55 幅作品沿栈道依次铺开,有浓墨重彩的云海,有极简勾勒的松影,有捕捉瞬间光影的摄影,还有用山岩粉末创作的肌理画。周老师在总结时说:“好的艺术考察,不是复制自然,而是让自然住进笔端。”
回程整理画具时,发现每个画箱里都多了片三清山的松针标本,附着的小卡片上写着:“自然是最好的老师,常回来看看。” 大巴驶离景区时,后视镜里的玉京峰正被夕阳镀上金边,有人在速写本上最后一笔,把那抹暖色定格成此行最温柔的注脚。
或许艺术与自然的相遇,本就该如此 —— 不需要刻意的安排,只需有人懂得创作者的节奏,让脚步与笔尖同频,让目光与山水相契,那些藏在云雾里的线条,那些隐在风声中的色彩,自会顺着笔尖流淌,成为心底长留的风景。
发布于:江西省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